胡仁志,男,1953年11月出生,湖北鄂州人。中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插队四年。1974年,到湖北省轻工业学校念中专,毕业后留校工作。1979 年到武汉纺织工学院工作(纺大前身),在纺大一直从事实验室的工作,先后参与了普通化学、无机化学、精细化工等多个实验室的筹建和实验教学工作。
红墙黛瓦、色白花青、西窗红烛、丹青铅华,除春风皓月写就的人间绝色,世人也善于赋予事物以灵动的色彩。荆楚地区的传统印染文化流传千年,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8455新葡萄娱集团am致力于染整工作已久,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这样一批优秀的教师投身于染整工作和教书育人。
年少相与行,告归志已满
日暮西辞,年序更替。1979年的那个夏天,胡老师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渴望迈进了8455新葡萄娱集团am的校门。四十年后,胡老师退休走出纺大校门已由最初的心怀忐忑转变为自信从容。
从前身的武汉纺织工学院到如今的8455新葡萄娱集团am;从教学条件艰苦,没有教室、实验室到如今师资力量雄厚、精密仪器屡见不鲜;从第一届印染、纺织各招一个班到如今40%的研究生录取率,实验室和教室中青年学子求知若渴。谈及此,胡老师话语中饱含骄傲与自豪。
胡老师谈及带过的第一届学生:“那段时间是极不平凡的,条件还是蛮艰苦的”。讲到这里,胡老师的眼里闪着光,平铺直叙的言语间更像是一种回顾、一种怀念,他从未觉得那段时光是一种苦,反而更像是一次磨炼。第一次做实验时,没有实验室和实验器材,胡老师带着学生去往汽车工业学院借药品、借实验室,教学老师不够便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调配老师。1978年学校前身武汉纺织工学院重建初期,老校区实验室是老师们搭建在田野上的平房,药剂也是老师们自主搬进实验室的。胡老师说到:“那些试剂瓶一个也不能丢,要是丢了,麻烦就大了。要是不小心被小孩子误食,那就出大事了。”他所想到的、做到的不止是从事科学研究,就连试剂瓶这么细致的问题也想到了。我们仍未可知那年那月有多少次实验与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凭借老师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第一届学生中便有出国深造和继续攻读硕博的学生。那个夏天枝繁叶茂的楷树为学生们撑起一地绿荫,田野间的风吹向了少年们的前程,老师们托举起了学生的未来,而夏天从未结束。
胡老师亲历了实验室从筹划到正常运转的阶段。本着潜心工作的态度,他扎根于实验室。一瓶瓶实验药剂、一台台实验仪器、一次次的指导实验操作、一次次对实验室的检查与清理,在胡老师眼中这都是至关重要的事。胡老师没有选择出国留学或者行政工作而是踏实扎根于实事并从一而终。他说,因为化学药品对人体的危害,选择继续从事化学研究的老师越来越少,但是他还是遵从内心,因为热爱,仍默默地在坚守这个岗位。现如今,学校已经拥有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声鼎沸,人影幢幢,终将散去,花团锦簇,无心过问,他守着实验室的一方天地,在时光流转里与染整相互依偎,那些色彩、药剂是胡老师工作中的流光溢彩。每当谈到实验室,胡老师的眼里总是泛着希望的光,可能他也期待着,他所坚守的东西总有一天也能闻名四方,中国有一天也能把化学产业做大做强。
成长过程虽有苦涩,一路辛酸尝遍,一路汗染青衫,但余韵悠长,味有回甘,一路锦绣相伴,一路意气风发。长路漫漫,潜心耕耘。胡老师用青春相伴纺大,与纺大一同成长,繁花锦绣,方兴未艾。
同思授学识,同德育桃李
胡老师成为老师的原因,应是桃李春风、相得益彰。如果说三尺讲台如舟承载三千桃李远行,那胡老师便是掌舵人。在胡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获益匪浅,豁然开朗。“形成扎实的自我体系化的知识架构才能够接受并熟练运用新的知识”这是胡老师的教学方针,同时也是胡老师在自身学习生活中所践行的准则。在年少读书时,胡老师攻读染整工程专业,学习一段时间后进入武汉天衣工厂实习。国家大力发展教育,胡老师留任学校从事实验教学工作。胡老师致力于自身工作外还积极提升自身文化基础,到多所名校学习。他始终认为需要过硬的文化基础才能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胡老师放弃了前往东华大学的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进修学习的机会。因为内心牵挂父亲,他在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武汉当地高校走访学习。
“染”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词汇,长时间的浸染使之事物发生改变,这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恰似你我出现于彼此的生命里。在这场相遇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付出春华秋实得以才高志广、遍行天下,老师的教育理想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字斑驳,纸张泛黄,但勤勉刻苦,严谨认真永恒镌刻于我们心间。
平日庸长,世事琐碎繁杂,唯有用心方得长久。潜心工作数十载,一直保有对教育的初心是很难得的。但是胡老师有对于工作的热忱,有对于教育理想的追求,有对于学生的期许。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与阳光相逢,耳边是琅琅书声。从日出东方到万家灯火,从桃花掩面到落叶梧桐。数十载,坚守教育事业。但行其事,无问西东。成为教师的原因,此刻心下了然。
师训铭于心,勉励青年行
当我们想起那日胡老师对于当代青年的期许与教诲,应是获益良多,身体力行。当仰慕光的时候,光亮指引着人们去思考如何成为光,散发光,去点亮更多的微光。青春不只是一段转瞬即逝的时光,而是一种心境,一种精神。它是直面泥潭,纵然跌入谷底也绝不服输,它是长剑挡于身前,勇敢迎向挑战。或许说年轻是横冲直撞,初出茅庐,但这是青年最佳优势。倘若断壁颓垣,深渊在侧,吾辈风雨同舟。如今山河无恙、江河安澜,吾辈繁华与共。青年们理应有决心、有梦想、有毅力、有期待,相信身上仍有未完成的责任。
《山月记》中写道:“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当代青年深陷自我内耗的桎梏之中。人们常说:“青年之被动,国家之铁锈。”除锈之于青年在于持守本心的笃定和不畏激流的毅力。“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无论是做学问亦或是人生路上都未曾有过一帆风顺,奋斗才应是青春底色。青年如初升之朝日,如破土之新笋,永远热爱,心怀热忱,纵马踏歌,少年意气,愿赴高山,愿临深溪。在这段极致绚烂却又稍纵即逝的时光里,空余青云之志是不够的。满怀理想却心下茫茫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见踪影的人我们已经看过太多;一夜状元郎似的踌躇满志我们已经听过太多。重要的是笃行致事,不驰于空想。倘若长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倘若道阻且长,吾将行而不辍;倘若力至千里,吾将三月聚粮。若曾见过明月清辉洒满杯;若曾见过东方欲晓,喷薄而出的朝阳,就会明了每一步跋涉的意义。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本文由2022级本科生黄晶莹、史小双、刘子琪、王甜采写,指导教师莫德辉、程文杰,已获湖北省教育厅关工委2023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征文奖项。